一季度数据显示,我国3月份CPI同比增长0.7%,低于市场预期的1%,较上月增速回落0.3个百分点;PPI同比下降2.5%,环比持平,低于市场预期的2.3%,跌幅连续3个月扩大。与此同时,货币供应量M2增速保持高位。2月末,M2同比增长12.9%,增速创7年来新高;3月末M2同比增长12.7%,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。
(相关资料图)
通胀数据有所回落,是否表明我国经济活动偏冷,甚至可能陷入通缩?如何正确理解“通货紧缩”?通胀数据回落受哪些因素影响?我国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吗?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↓↓↓
问:如何正确理解“通货紧缩”?
答:“通货紧缩”,在宏观经济学上指的是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价格持续下行。从全球主要国家200年的历史来看,通货紧缩除了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以外,同时还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以及经济衰退。因此,“通缩”不能简单等同于价格指标的短暂下降,真正的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货币紧缩以及经济衰退。
问:通胀数据回落受哪些因素影响?
答:近期PPI跌幅扩大、CPI涨幅收窄,但二者面临的大部分压力都不会持续。PPI去年四季度以来陷入同比下跌的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全球需求乏力,叠加3月份海外银行风险导致投资者情绪走弱,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调;另一方面是国内地产复苏和工业活动改善都处于初级阶段,对商品的拉动尚不强劲;同时,气温回升等季节性因素带动煤需求量减少;此外还有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的因素。
近期通货膨胀率较低与经济恢复的阶段有关。通胀是滞后指标,经济和需求先起来,才会逐渐传导到通胀指标。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经济复苏初期,通胀回落符合经济传导的时滞特点。
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,本质上受时滞影响。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,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,供给端见效较快。但实体经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,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,需求端存有时滞。总体看,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,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。
经济基本面和高基数等因素使得近期物价有所回落。一方面,供给能力较强。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,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,物流畅通保障到位。另一方面,需求恢复较慢。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。同时,去年3月份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,也带来高基数扰动。
问:如何看待当前关于通缩的判断?
答:对“通缩”提法要合理看待。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、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,且常伴随经济衰退。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,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,经济运行持续好转,与通缩有明显区别。
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复苏早期,需求驱动的通胀正在回温,而非即将步入通缩,应从更多角度和指标进行通缩的判断。
一是货币供应增速创新高,信贷持续改善。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连续超出市场预期,M1、M2、信贷余额、社融余额同比增速等指标相对去年年底均明显改善。政策支持下,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从去年三季度开始连续改善,今年屡创新高。同时,内生信贷需求可能也已经开始从低点逐步恢复,3月份居民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增速分别达到9.2%与4.8%,较去年年底有所改善。
二是一季度经济增长总体较快,未来大概率进一步修复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.5%,较2022年四季度的2.9%明显改善。一季度GDP四年复合增速为4.9%,较2022年四季度的三年复合增速4.5%也有提升。分项看,除了出口超预期外,消费需求反弹也较快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季度保持10.8%较高增速。向前看,以消费和投资为代表的内需仍有进一步恢复空间。
三是当前物价下行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供给因素扰动。去年一季度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,全球供应链扰动,大宗商品价格高企,抬高了价格基数,成为扰动PPI的重要原因。3月份PPI同比降幅从1.4%扩大到2.5%,几乎全都由基数效应引起。看环比,PPI在2月份至3月份均保持持平。此外,由于去年受到疫情影响,食品价格也出现异常波动,对今年CPI造成了影响。3月份CPI涨幅较2月份下降0.3个百分点,主要也是来自大宗商品和食品基数效应的影响。
四是内需驱动的价格以及GDP平减指数都在改善。国内基建、地产投资和消费复苏,直接拉动的产品包括黑色与有色金属、水泥、化纤、纺织、医药、酒类等,这些产品的PPI环比在3月都是正增长。服务也主要受国内需求拉动。CPI服务分项一季度的同比涨幅是0.8%,相比去年四季度的0.5%有所改善。此外,作为一个更全面的价格指标,GDP平减指数同比涨幅一季度为0.5%,相比去年四季度也改善明显。
问:我国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吗?
答:总体来看,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,经济复苏趋势明确。低通胀不等于通货紧缩,不应将低通胀或前期反通胀力量简单视为通货紧缩,中国不存在系统性和可持续的通缩压力。
当前中国经济仍在稳步复苏之中。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.5%,二季度有望在低基数推动下进一步回升至8%左右,下半年有望维持在5%以上。参照中国经济5%左右实际潜在增速,中国的整体产出缺口正在明显收窄而非扩大,这也意味着中国并不会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。
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,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,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,全年CPI呈“U”型走势。中长期看,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,货币条件合理适度,居民预期稳定,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,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,传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内容仅供参考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