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6日,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第四范式”)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GPT大模型产品“式说3.0”(4Paradigm SageGPT),并首次提出AIGS战略(AI-Generated Software):以生成式AI重构企业软件。据悉,式说将定位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新型开发平台,提升企业软件的体验和开发效率,实现“AIGS”。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认为,这一轮大模型热潮比较大的机会在于改造整个的企业软件行业,也就是AIGS这个方向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而就在4月24日,第四范式再度更新招股书,继续推进港交所上市进程。据灼识咨询资料显示,以2022年收入计,第四范式在中国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占据22.6%的市场份额。
近三年持续亏损
第四范式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人工智能的软件公司,致力于提供以平台为核心的解决方案,使企业能够开发自己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应用。成立至今,第四范式已获得红杉中国、博裕资本、春华资本等知名VC/PE以及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多家国有资本的支持。
那么第四范式在决策类AI赛道是否具备优势呢?
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罗啼明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第四范式主要聚焦金融AI,在金融领域赋能营销、资管、风控三大领域,面向金融消费者、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,改善金融市场信息对称性并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。公司技术则更为聚焦于银行客户中具体细分业务的精准化营销,减少过多干扰。也就是说,公司有可能在金融这个细分领域有所领先。
“第四范式排名仅次于阿里云、百度智能云等之后。在智能银行客服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次于科大讯飞、天润融通、竹间智能等。”罗啼明表示,目前公司最大挑战是源于业内头部厂家的竞争过于激烈,毕竟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等在技术层面、研发资金实力、人才等方面都是最强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2021年8月份至今,该公司已四次提交招股书,上一次递表是在去年9月份,并在今年3月份,由于六个月内未通过聆讯,申请转为失效。
作为决策类AI龙头,第四范式急需IPO“上岸”的原因,或许能从其业绩中找到答案。
招股书显示,在过去的几年里,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金融、零售、制造、能源电力、电信和医疗等多个行业,从2020年到2022年,分别拥有了47名、75名和104名标杆用户,其中包括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。在此期间,第四范式的营收取得了快速增长。2020年至2022年,第四范式的营收分别为9.42亿元、20.18亿元和30.63亿元。
不过,高营收没能使第四范式逃过AI生意的“烧钱”怪圈,2020年至2022年公司期内亏损为7.5亿元、18.02亿元及16.53亿元。研发费用分别为5.66亿元、12.5亿元、16.5亿元。
竞争和盈利双重压力下,第四范式此次是否有望冲击决策类AI第一股?
生成式AI重构企业软件
在ChatGPT爆火的当下,即使持续亏损,第四范式也在加紧布局大模型产品,今年3月份推出了企业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SageGPT(式说大模型)。
从业务占比上可以看出,应用开发和其他服务不断升高,从2020年的34.3%升至2022年的51.6%,而软硬一体化集成系统产品“先知平台”,营收占比却从2020年的65.7%,下滑到2022年48.1%。
不过SageGPT产品虽然推出,但落地还只是假设阶段。
据公司介绍,第四范式在AIGC领域的布局分为四层,分别是底层的“式说”大模型,能力层的Copilot、知识库、思维链CoT,平台层的开发平台,以及最后在金融、零售、医疗、制造行业的应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发布的“式说3.0”是第四范式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发布的第三个版本。从今年2月开始,推出的“式说1.0”具备生成语言能力,“式说2.0”加入文本、语音、图像、表格、视频等多模态输入及输出能力以及企业级Copilot能力。
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认为,目前B端软件极为复杂的交互体验,以及复杂性带来的极低开发效率,恰恰为生成式AI留下足够大的重构和改造空间。
这也是其AI大模型的核心用途所在——帮助大型企业提升软件开发流程和效率,以及提升企业软件用户体验。
戴文渊指出,“我们看到大模型能够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,开发效率的提升,所以一定会形成软件行业的飞跃,就是谁率先能做出来的问题。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大模型是新的生产力,以大模型基础设施为先导项目,改造整个软件产业,整个行业的业务价值、商业模式都会得到飞跃。”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,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,传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内容仅供参考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