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要闻 > 正文

玩转腾冲非遗 把民间艺术打包回家|环球快报

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,处处可以找到中原文化的身影,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。来腾冲一趟,若是想玩出新意、玩出花样、玩得有文化有内涵,千万不能错过这里的非遗文化体验。

第一站:刘永周皮影馆


【资料图】

“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,半边人脸尽收忠奸贤恶。”腾冲皮影制作精美,中原皮影风格与边地地域特色皆备,融合了剪纸、窗花、门画、工艺美术、雕刻等中国造型艺术,以及地方戏、相声、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。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,它就是村民们的手工电影。

在腾冲高黎贡国际旅游城风情商业街的刘永周皮影馆内,各式各样的皮影文创产品琳琅满目,从扇子到摆件,不同造型的产品让游客挑花了眼。在这里,你可以坐在台前欣赏一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目《大救驾》《龟与鹤》,也可以造访后台,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皮影操作,自导自演一台好戏;又或者挑选一副雕刻好的皮影模具,花半个小时亲手上色,经师傅装裱后,将独一无二的专属皮影打包带回家。

在距离皮影馆50米开外的剧院内,还可以沉浸式观看一场特别的裸眼4D皮影秀——《腾冲往事》,这部戏讲述了滇西抗战时期军民合力保卫家园的故事。当传统皮影与全息投影技术相遇,在可模拟风、雨、雪的现代舞台上碰撞出了科技感十足的火花,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皮影的魅力。

第二站:孙氏土陶馆

一块泥巴能在手里玩出什么花样?到腾冲市马站乡三联村碗窑社区孙氏土陶馆,你就能找到答案!

碗窑土陶历史悠久,大约在洪武二十二年(公元1389年),孙、刘、蒋三姓祖先从湖南省湘阴县庆善乡、大义乡将陶艺带到腾冲,又于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搬迁至现如今的碗窑社区,顾名思义,这里以做碗而得名。

孙成宗是新一代碗窑土陶的代表人,据他介绍,孙氏土陶全部是用本地山里、田间挖取的火山泥制作而成,传承了古老的釉料配制和烧制工艺。一件土陶的诞生要经过选泥、炼泥、拉胚、晾晒、修胚、阴干、上釉、烧制等复杂工序,顾客到店可体验其中几个环节。孙师傅帮助客人找准手里泥巴的重心后,一块块泥巴便在旋转的机器上重塑为各种各样的形状,捏成小花瓶、小酒杯或是小碗,全靠你的手上功夫,是时候到店展现你精湛的手艺了!晾干后的土陶可以彩绘、署名,烧制完成后,付点邮费,就可以把你的作品寄回家。

第三站:固东镇荥阳村

固东镇荥阳村是我国著名的油纸伞之乡,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(公元1722年),鼎盛时期几乎家家都做伞。这里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极为精湛,花型美观大方,色彩鲜艳,油色光亮,产品一度远销滇西各地甚至邻邦缅甸。

传承人郑加蒋表示,荥阳村用来制作油纸伞的原料很讲究,大都来自当地或者缅甸。村里过去曾有一片沼泽地,常年生长着许多芦苇和毛竹,世居在这里的村民就用芦苇和毛竹编制纸伞、藤编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品,拿到集市上出售。油纸伞涂料中的天然熟坝子油和柿子水要依古法调配,荥阳纸伞的伞面,使用的是界头镇买来的楮皮纸,柔韧性非常好。

在腾冲烟雨朦胧的日子里,去荥阳村走一走,仔细看看古朴地道的制伞过程,了解传承百年的油纸伞工艺,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。你也可以欣然参与到油纸伞的制作中来,花半小时体验伞把与伞骨之间的骨架连接,再宁心静气用画笔在伞面上描摹出自己喜欢的花色,或是用墨在上面书写时光。离开时,执一把凝聚自己与匠人心血的油纸伞,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,在边境小城为自己撑起一片水墨画般的写意与江南细雨般的愁绪。

第四站:全国最小造纸厂

腾冲手工抄纸习惯上也称“腾宣”,与藤编、腾药并称“腾越三宝”。腾宣柔韧耐久、搓折无损、润墨性好、不易变色、少虫蛀、不易腐,可长达数百年不坏,故有“千年寿纸”之美誉,是书画用纸的佳品,还广泛用于印制书籍、抄写经文、典籍、契约、银行捆钞纸、民俗彩扎和甲马纸符等。

腾宣历史悠久,据界头新庄村龙氏家谱记载,是其祖先从湖南迁入,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纤维原料——构树皮,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,世代相传,延续至今。在和顺小巷的古法造纸坊,手工匠人龙德茂用双手复刻着这些古老工艺,向游客展现着腾宣独有的魅力。

到这家号称“全国最小造纸厂”的门店,你可以认真观摩龙师傅抄纸的动作、入水的角度、抬起的速度,亲手将竹帘放入抄纸缸,捞起纸浆,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手抄纸,也可以逛逛店里精美的手抄纸产品,为亲友挑选一份古朴自然的伴手礼。

蔡文雯

编审:王灿

责任编辑:朱琳琳  施媛媛  
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,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,传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内容仅供参考

关键词:

热门资讯